1838年,在临近原丹麦弗伦斯堡(现在该城市属于德国的石荷州,该州第三大城市)的凯瑟琳霍夫,已经有工程师建造出了一种类似于管状的窑炉,并且开始探索使用,这种窑炉是隧道窑的最早原型。但是,在那个年代,因技术所限,因此砖坯无法充分干燥,窑体密封也有欠缺,所以,燃料燃烧难以控制,欠烧、过烧甚至燃烧中断等现象经常发生,而且因为冷却带设置过短,所以这种窑内的气流方向会频繁地改变,再加上其他一些未知因素,所以窑炉并没有取得成功。
同时期,丹麦年轻的工程师Otto Bock在普鲁士(德国前身)注册登记了第一个陶器烧成新方法的专利。这种新方法在技术上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确实能够批量烧出黏土制品。1874年,在他父亲开设的陶土制品工厂(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Otto Bock设计建造了第一座改良版的新型隧道窑,这在隧道窑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后经不断地改进,才形成了当今的隧道窑结构。
1887年,法国人Faugeron将19世纪50年代就已在欧洲其他工业中出现的窑车式隧道加热技术成功地用于烧制陶瓷制品,这代表着陶瓷隧道窑的正式诞生。其后到来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技术发展最快速的阶段。
20世纪20年代,多个窑炉公司与两位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工程师Paul Gatzke和Walter Pohl合作,成功地改进了隧道窑。他们研发的成果如下:第一,监测窑车温度来绘制烧成曲线图;第二,为窑车设计建造了连续式运行的循环轨道;第三,发明了可用劣质煤的煤气发生器;第四,在窑炉的关键部位表面涂覆金属薄膜;第五,在冷却带,研发了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联合运行的技术;第六,将冷却带的高温废气抽取用于预热带的加热。这些成果便使得隧道窑拥有更高的热效率。这些关于隧道窑的成果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隧道窑工程师们根据积累了近百年的技术资料,改进了在牵引方面的很多工艺后,才形成了当今的现代化隧道窑。当日按,隧道窑仍然是广泛使用的陶瓷窑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