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窑”和“炉”的起源都与人们的饮食有关。
在人类史上,火的发现与应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这是因为人们感觉到,用火烧过或加热的食物,其口感更好,也更容易消化。于是,人们逐渐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走向“食用熟食”的文明时代。从此以后,窑和炉就作为生活必需品,也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真正地弄清楚“窑”和“炉”的根源,则有必要看看这两个字所对应的繁体字。
1 “窑”字溯源
“窑”的繁体字是“窯”,《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窯,燒瓦竈也。从穴,羔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既有农耕民族,也有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通常以火烤肉为食。“窯”所表示的正是在洞穴(部首“穴”)里面,有一只羊被用来烧烤(因为该字最下面的四点“灬”表示熊熊燃烧的火焰)。
2 “炉”字溯源
“炉”的繁体字是“爐”,《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爐,火所居也”。
农耕民族一般是以五谷为食,“爐”的左侧就表示用火来加热食品;在该字的右侧,最下边的“皿”,表示器皿(即锅);上面的“田”,表示从田里收获到的农作物(即五谷),上面的“七”,表示七星灶(古代的烧水灶,它因拥有7个加热口而得名),最上面的“广加一短杆”则表示锅盖。
3 小结与引申
汉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其内涵所在。
通过对上述这两个汉字分析可知,不管是“窑”还是“炉”,都表示将生的物品转化为熟的物品,而且是不可逆的(即在火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便是“窑炉”的本质所在,即窑炉注重两个条件——高温与化学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解释,请参阅教材第2页的页末注释。
正是由于窑炉与饮食有关,因此,在汉语中,对于某些料(例如,水泥熟料、耐火料)的烧制过程而言,入窑之前被称为“生料”,出窑后则叫作“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