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本教材的前提、前缀。材料这个词目前在科学界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定义。在一些科技辞典、技术手册和百科全书中,关于“材料”的表述不尽相同。
为此,我们从构词法的角度来探索材料的本质,即探索材料这个词中所含两个字的本质。
1 关于“材”字
在“汉语字典”和“汉语词典”上,有很多关于材字的词条,我们优选了其中与“材料”概念有关联的几个词条:
(1)有用之意,例如,第一,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材,引申之義,凡可用之具皆曰材”;第二,《吕氏春秋·異用》:“故聖人之於物也無不材”,对此,东汉人高诱注:“材,用也”。
(2)同“裁”,即裁处、安排、制造之意,例如,《荀子·富国》:“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对此,唐人杨倞注:“材与裁同”。
据此,我们认为,材料中“材”字的含义是“有用之物”,即有用的样品或产品。同时,又隐含“选取、制备、加工”之意。
2 关于“料”字
在“汉语字典”和“汉语词典”中也有很多关于料字的词条,我们也优选了其中几个与“材料”概念有关联的词条为:
(1)可供制造的物质,可以制成具体东西的物质,例如,《朱子语数》卷四:“若木生于山,取之,或贵为栋梁,或贱而为厕料”。
(2)整理,处理、挑选。《广雅·释诂》:“料,理也”。
据此,我们认为,关于材料中“料”字的含义是“可塑之物”(意为:可制备之物、可加工之物),也就是可以用于制成有用之物的“原料”;同时,又隐含“制备、加工以及挑选若干原料”之意。
3 探究“材料”本质
通过上述对于材料这个词中两个字的探究,可以这样理解:材料中的“料”意为“可塑之物”,即人们常说的“原料”;材料中的“材”意为“有用之物”,即有用的“产品”。这两个字又都隐含“挑选原料以及制备与加工”之意。
由此,便可以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第1页中的那段话:材料的本质就是指将配置好的优选原料再通过人们控制的制备与加工过程而得到的那些有用物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材料)产品[Product,包括制品(Product Body)、元件(Device)、器件(Component)等]。
注:① 这里说的“有用”是指材料的性能。
② 这里说的“产品”包括样品。样品一般是在实验室通过制备加工而得到的(也叫作:试样),或者是在试生产时得到的,或者是专门定制的。
③ 这里说的制备、加工过程,如果实现了规模化,那便是“生产过程”。
④ 这里说的材料本质(有用之意)也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例如,文字材料(人事材料、证明材料,档案材料等)。还有,资料的本意是指“需要花费资金才能够得到的材料(有用的稿件)”;素材是指“未整理的原始稿件”。
⑤ 没有用的物质,只能叫做“废料”,而不能称为“材料”。
⑥ 由于材料的本质中含有“制备、加工”之意,所以,有用但没有经过制备的物质也不能叫作材料,例如,自然存在的空气、水都对人类有用,甚至必不可少,但是,它们没有经过人为的制备过程,所以,空气、水通常不属于材料的范畴。